首页 >> 卸扣

重机航母崛起大连湾淋膜机

2022-11-26 09:53:33 大连    

重机航母崛起大连湾

伴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实施,以及省和大连市临港工业战略的实施,大连湾畔,一座现代化的大型临海装备制造基地已巍然崛起。这是由大重、大起整合重组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一个脱胎换骨的全新企业。

在泉水新厂区,只见3座贯通式国际一流厂房,并排横卧在依山傍海的码头,海蓝色屋顶,乳白色外墙,远望巍峨气派。

在厂房内,2000吨大型油压机、落地铣镗机、大型卷板机、双柱立式机床、重型卧式机床等一大批从国外购进的高、精、尖数控设备正在紧张安装调试。

在临海码头,公司刚生产出来的两台50余米高的装卸船机产品,正在准备被整体吊装上船,出口到澳大利亚。“如果没有新厂区和临海优势,这种活儿过去根本不能接!”职工的脸上荡漾着喜悦和自豪。

由大重、大起两个老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以厂区整体搬迁改造为契机,实施空前的大搬迁、大重组、大改造,“破旧立新”实现生产环境优化、设备更新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核心制造能力由此大为提升。

在搬迁中重组改造

大重、大起,过去均是知名的国家级骨干企业,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两个企业碰到深层次问题,步履艰难。同时,两家企业仅仅一墙之隔,产品工艺雷同,生产要素重复,在同样的市场领域,他们成为了竞争激烈的对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国家机械部就曾设想对两家企业进行联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联合设想始终没有得到实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连市区越发变得寸土寸金,而市内包括大重、大起在内的很多老企业占据着不少黄金地段,这不但成为城市建设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阻碍,同时工厂附近日渐繁荣的居民区和商业网点,使大重、大起的许多大型产品因运不出去而不得不化整为零,耗时费力。

搬迁势在必行!大连市政府适时出台的一系列利用盘活土地的资金建设新厂区的政策,以及省乃至大连市发展临海工业的战略部署,为大重、大起提供了搬迁重组的“温床”。2001年底,两厂合并而成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揭开了大搬迁、大重组的序幕。

“新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取决于开篇立意是否高远。”面对大搬迁提供的契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祁玉民直抒胸臆。

老企业搬迁改造,除了解决空间发展环境的制约外,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突出打造核心制造能力。搬迁前,两个厂子共有设备3000多台,绝大多数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企业需要。通过这次搬迁,企业淘汰2/3的原有设备,其余部分也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公司在已投入4亿元用于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准备再投入5亿元,用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武装工厂。

另一方面,集团同步实施机构重组、人员重组、技术重组、市场重组和资产重组,构筑全新的企业发展平台。把新的组织结构由原来的21个职能部门重组为12个,经营单位由原来的40个重组为22个。干部采取竞聘上岗,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素质考核、末位淘汰后招聘上岗。对余留人员采取内部退养、带资走人等办法妥善安置,使原有员工分流一半以上,企业轻装上阵。

大搬迁、大重组、大改造,换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临海装备制造基地。新的集团公司由泉水厂区、中革厂区、双D港厂区、棉花岛厂区和总部五部分组成。其中泉水厂区占地46万平方米,包括一个12万平方米的临海总装场地,两个5000吨级的自用码头,三个拥有现代化厂房和精良装备的事业部,重点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物料搬运装卸机械、港口机械、起重机械和冶金机械的临海制造基地,22万平方米的中革厂区则建成减速机、液压系统、电控系统、结晶器等高附加值、高科技、批量化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基地。

“2003年,我们是在建设、搬迁、重组和生产经营四条线交叉、矛盾交织中前进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每每谈及此事,都难言轻松。

但祁玉民现在可以舒一口气了。时至年关,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不仅做到“不停产搬迁”,而且奇迹般实现了重组搬迁中生产经营的全面攀升。2003年1至11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33%;在消化钢材涨价等增支减利因素3000万元的基础上,实现利税总额超亿元。

与龙共舞

“虽然新公司的销售额在全国重机行业已经遥遥领先,但是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既谈不上‘大’,更谈不上‘强’,这个差距不是一两个企业,而是整个民族装备工业的差距。”祁玉民头脑清醒,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企业真正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直接与国际头牌公司合资合作,大胆引进世界一流技术进行自我开发,否则将永远落后于人。”

与国际知名龙头公司的合作,祁玉民形象地比喻为“与龙共舞”。在跳舞的过程中,只有找这些龙头企业当“舞伴”,让“舞伴”带着,才会学来不少东西。

从新公司建设之日起,一桩桩跨国“婚姻”便接踵而至。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先后与日本荏原公司联手,在大连城市垃圾焚烧项目中一举夺标;与德国海瑞克和维尔特两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隧道掘进机项目;与日本住友重工和石川岛播磨两公司合作,开发搬运机械项目;与意大利范特仕公司合作,开发起重机项目;与美国洛克维尔公司合作,开发电气自动化项目等等。

这些合作伙伴均是世界500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通过与国外合资合作,成立设计公司和工程成套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成功开发一批高效益、环保型、低能耗的新产品,走出一条“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带市场”的发展道路。

祁玉民对“与龙共舞”充满自信,因为,搬迁改造后的新公司,令人刮目相看,再加上面临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成为国外大公司开展高层次合作的首选,主动前来攀亲者络绎不绝。

新公司地位的变化和提升,“掌门人”祁玉民深有感触。曾在企业呆了21年的祁玉民,先后多次到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的日本住友重工株式会社考察,每次都是由对方产经事业部部长或副部长出面接待。但2003年年初,当他再次来到日本住友重工总部时,一切都变了。接待的对象换成了住友重工株式会社社长日纳义郎,他把班子成员全叫来了,与祁玉民促膝长谈了两个小时,还亲自请祁玉民用餐。事后祁玉民才清楚,原来日本住友重工的产经事业部,在看过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新厂规划后,给社长日纳义郎写了份报告,称:“在中国大连,诞生一个足以令世界重机行业震惊的企业。”

2003年11月,日纳义郎先生亲自来连,实地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新公司。他看了后认为名不虚传,紧握着祁玉民的手,表示“今后双方将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水平上开展合作”。

“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出口基地,实现整机出口!”祁玉民雄心勃勃,他描绘了公司的未来发展蓝图,目标瞄准率先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走向世界的龙头企业,打造成一个外向型、国际化的企业集团。2004年,年经营额达30亿元以上,主导产品水平和核心制造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年经营额达50亿元以上,在国际重机行业中占有一定位置;到2010年,年经营额达到100亿元以上,成为国际重机行业中的一流企业。

临港优势魅力无穷

2003年7月,来大连出公差的哈尔滨汽轮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其国,顺路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看看老朋友。

当他来到泉水新厂区时,看到柏油路宽阔平坦,两侧绿草如茵,禁不住连声说:“真是花园式工厂。”当再看到世界一流的宏伟厂房,以及厂房内的精密机床、先进设备,厂房外的专有临港码头和大型装配场地时,越发激动不已,连说:“你们的厂房、设备,特别是码头,太好了,这就是我梦中的工厂,如果我们两家合作,就可以实现从毛坯到精加工、再到装配一条龙生产,最后从临港码头整机出海。”

哈汽公司,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汽轮机制造厂之一。回到公司后,杨其国将所见所闻向公司全体领导成员绘声绘色描述了一遍。2003年7月5日,哈汽集团董事长亲自率团到大连考察;7月27日,哈汽集团闪电般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结成长期战略联盟,将大功率汽轮机的制造、装配、发运基地设在大连,签下与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每年高达8亿元的订货合同。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历程,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公司改革、改组和改造的效果已显著凸现出来,大额订单纷至沓来。继与哈汽公司签订每年8亿元的订单之后,又与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签订了1.6亿元的重大项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重机行业承接的最大一批煤码头装卸设备供货合同;还与山东莱芜钢厂签订了3.98亿元的热连轧机项目合同,这是国内冶金行业设计和制造水平最高的总承包项目。

“若在以前老厂,受厂地和设备限制,这些活儿根本揽不来,也干不了。”祁玉民说。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新加盟的供货伙伴,除了看中新厂区拥有国内一流的大焊接、大加工、大装配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外,特别看中的是其拥有全国重机行业惟一的临港码头,这是绝对的“金字招牌”,事实也证明了当初新厂区临海布局的远见卓识。对于生产出的大型重机产品,再也不需要拆运了,而是实现生产、总装、发运一气呵成。这正是临港工业的魅力所在。

2003年以来,全集团公司累计订货额已达52亿元,其中2003年订货26亿元,2004年订货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67%。

大连湾畔,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这艘搬迁、重组、改造后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航母”,正在破浪远航。

品牌推广

全网营销

营销推广优化

网站优化

网站优化

友情链接